2011年12月2日

四千美岛

四千美岛位于寮国的湄公河南部。
这里有大大小小的沙丘散布在湄公河上,共用四千多个,
所以当地人才以四千美岛(Si Pan Don)来命名。
只有三座岛上有人居住,最大的岛是Don Khong,接下来较小的是Don Det 及Don Khon。
其中以DonDet 的游客最多。
当地人把GH以高脚屋的设计建在河边,阳台上则绑了两个吊床,
游客们可以慵懒地躺在吊床上望着湄公河耗上一整个下午。
我们隔天就租了自行车到处溜达。岛上没有泊油路,所以骑在泥路上特别吃力。
付了过桥费就是另一个小岛DonKhon了。这里比较宁静,游客相对地比DonDet来的少。
从这里再骑车十五分钟就可抵达瀑布了。这个位于湄公河上的瀑布看起来非常壮观。
我们在这里溜达了一个上午就回去GH了,因为天气实在是太炎热了!

2011年7月5日

Wat Phu

座落在champasak的世界文化遗产WatPhu离百细约40多Km。
和tuktuk谈好170000kip的价钱后便上路了。
从百细到watphu约1个小时半。路况还可以,只不过在champasak市的一路上还蛮多坑洞的。
看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watPhu并没有为这个市镇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
champasak镇并不大,镇上只有一条窄小的街道和两旁的住屋。
很难想象这里伫立了一座世界文化遗产。
watphu的入门票30000kip,入口处离遗址还有一段距离。
这一个座落在半山腰上的古迹已经不起岁月的洗礼,只见左右两旁的神殿有一部分已经坍塌,来自意大利的工程师正极力修复,暂时关闭。
沿着古迹陡峭的梯级种满了美丽的花,可惜我们错过了花开的季节,花儿都已凋谢了。
来到主殿,里面供奉了一尊佛像,长满青苔的墙上调刻了美丽的雕像。
虽然watphu无法与雄伟的吴哥窟媲美,但它还是有其本身独特的魅力。

2011年7月1日

南下百细(Pakse)

离开永珍后,我们便南下寮国南部第一大城市百细(Pakse)。
这里离永珍约700km.我们向GH买了180 000kip的睡铺车票,晚上7.30分开车。
这种睡铺巴士分上下层,备有枕头和被。
一离开城市,到处都是稻田和丛林。
寮国有些路段的路况不佳,只有左右两条狭窄的车道供车辆行驶。
有时候司机还需闪避牛车,所以巴士行驶的速度并不快。
抵达一些小镇时巴士都会停下来卸货。
原来南部这一带有许多中国人在这里做生意,巴士里的搭客就有好几个中国人。
他们从中国进货就由陆路将货运到这里来卖。
抵达百细时已是早上8:30分了。
和永珍相比,这是一个生活节奏非常缓慢的地方。街道上的车辆并不多。
当地人也非常友善。我们很喜欢这儿,在这里住了三晚。

跨越边境

所谓计划敢不上变化,寮国的首府永珍原本并不在我们的旅程之内,但由于一路从大马北上,体力透支,所以才临时改道从泰国的农开进入寮国,因为从这儿入境寮国简单多了。
接下来,我们便南下寮国的巴色然后从VangTao入境泰国的ubon ratchathani,接着再从曼谷搭火车回大马。很遗憾的越南的行程只好取消了。

从曼谷搭了12个小时的火车到农开,接着就上了一辆50bht的tuktuk到边界去。
离开了泰国,我们便搭了15bht的巴士越过泰寮友谊桥到寮国的边境-永珍。
永珍的市区离边境约22km,所以还得再搭一人50bht的tuktuk到市区。
三年后再回到永珍,感觉挺兴奋的。
这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好,湄公河畔已经筑起河堤,岸边的到杂草已变成行人道及休闲公园,这与三年前的景像截然不同,心理难免有些失望。
永珍的发展速度迅速。相信在未来几年这里会越来越城市化。到时候这里淳朴的景像也会慢慢消失。

考山路

两年后重游曼谷,背包客集聚地考山路依旧没变,街道上车水马龙,到处集聚了各色各样的人。
曼谷炽热无比的天气似乎没让这些游客却步。
这儿的游客欧美人士居多。
他们可不像我们呆个三两天就走了,有些会在这住上整个月,甚至大半年。
在这里什么样的人都有,有阴阳怪气的,在人生路上失意的,逃避现实生活的人等等。
看着好些年纪轻轻的欧美人士慵懒地躺在GH的躺椅上耗上一整天,心里顿时觉得他们的人生好颓废;反观本地人侧必须忙忙碌碌地为生活打拼,为何世界如此地不公平呢?

同化

一路从合艾北上的我们总被当地人误以为是泰国人。
原来泰国有百分之十五的人口是华侨。
他们有着不折不扣的华人脸孔但可惜的是大多数已经不会说中文了。
这与泰国政府长期以来实施的同化政策有关。
他们不像大马的华人有华文名字,而且也不以华文交谈。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当地的华侨还保留着自身的传统文化与信仰。
而且听当地人说,学校现在也开始教中文了。
我想身为大马的华人在对国家种种政策不满的当儿是否也应该感到非常庆幸呢?